恭亲王奕䜣与戒台寺
【引子】戒台寺坐落于北京西部门头沟马鞍山麓,始建于唐武德五年(622年),原名“慧聚寺”,辽代高僧法均在此建戒坛,四方僧众多来受戒,又名“戒坛寺”,寺内筑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。清代康熙、乾隆皇帝多次到戒台寺拈香礼佛,并题写匾联。为方便皇帝到寺中进香祈福,戒台寺在清代修建了北宫院作为皇室行宫。清末,权倾一时的恭亲王奕䜣被罢黜后曾在此隐居多年。
爱新觉罗·奕䜣(1833年1月11日—1898年5月29日),号“乐道堂主人”,清宣宗道光帝第六子,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,生母为静妃博尔济吉特氏,道光三十年(1850年)正月以宣宗遗诏封和硕恭亲王。
咸丰十一年(1861年),咸丰帝在热河(今河北省承德市)避暑山庄驾崩。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策划并发动了“辛酉政变”(又称“祺祥政变”),彻底清除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,消灭了政敌,成功地实现了“垂帘听政”,正式掌握了清朝最高统治权。奕䜣因政变有功被授以议政大臣、军机处行走、宗人府宗令、总管内务府大臣、统领神机营等重任,集军政、外交、皇室事务等大权于一身。从咸丰十一年到光绪十年(1884年),身为亲王、议政王、军机揆首,奕䜣成为咸丰、同治、光绪三朝重臣,洋务运动的首领,权倾一时,但同时奕䜣也因权力的日益集中成为了慈禧的心腹大患。
《清史稿·奕䜣传》记载:“(光绪)十年,法兰西侵越南,王与军机大臣不欲轻言战,言路交章论劾。太后谕责王等委靡因循,罢军机大臣,停双俸,家居养疾。”慈禧借清军在中法越南战争中失利之名,撤销其一切职务。
我们在奕䜣集句诗作品《萃锦吟》看到,在其隐居生活中曾多次游历戒台寺,并作诗赋颂。
在奕䜣游历、隐居戒台寺期间,他居住在北宫院。北宫院是一座幽静秀美的四合院,坐北朝南,中间以垂花门相连,分内外两重院落。外院东南两侧是10余间带有曲尺形回廊的房屋,为奕䜣的侍卫房。里院正厅5间原是奕䜣住房,东西两厢各配有3间,为王妃福晋的住处。北宫院在设计上巧妙结合了北京四合院与江南园林艺术的建筑风格,院中湖石、回廊和桑树、丁香、牡丹等花木组成一幅天然画图。因奕䜣喜爱牡丹,命人从恭王府引进黑牡丹、千层牡丹等名品,亲手栽植,北宫院也因此得名“牡丹院”。同时奕䜣将王府里的一座假山和一些家具,也搬进了小院,北宫院也成为了奕䜣的“第二恭王府”。
北京流传着“潭柘以泉胜,戒台以松名”的说法,戒台寺有五大名松,神态各异,奕䜣最喜欢那棵形态奇特的卧龙松。他常以卧龙松自比,并亲笔写了“卧龙松”三个大字,镌刻成碑,立在了卧龙松的下面。在戒台寺千佛阁后上方观音殿台阶的南侧,有三间硬山式南房,这是当年奕䜣为自己建造的书房。奕䜣隐居期间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,或读书,或吟诗,或挥毫写字,他有《乐道集》、《乐道堂全集》文钞的诗集,还有《萃锦吟》集唐人诗句的作品。栖身戒台寺期间,奕䜣或作诗遣兴,或听僧人讲禅,没有政务在身,日子倒也舒服惬意。
版权声明:本号文章、档案插图、音视频等版权均归“皇史宬”公众号(ID:mingqingdangan)所有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!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!
近期文章:
责任编辑:海 鑫 美术编辑:丁 威
投稿信箱:HSC1925@126.com